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服务>详细内容

社会服务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30 11:38:13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广泛动员全院师生,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自查整改,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办学基础能力

1、基本情况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是于20153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举办,并于同年5月正式揭牌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自成立至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精神,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履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办学理念,秉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努力实践“厚德博学、强技砺能”的校训,努力办成和谐校园,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甘肃省教育厅的具体指导和临夏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不断考察学习其他兄弟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科学化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工作,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开设新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力争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位于临夏市东城区,总占地面积4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概算投资4.3亿元。在省教育厅精心指导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训室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学院的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支持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建设的决定》,专门就师资队伍、实训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截止目前,学院已完成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食堂、操场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1.4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88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3.6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2.96万平方米,建成专业实训室117个。固定资产4.4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74.51万元。学院与临夏州、市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共计藏书26.93万册。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相关要求,目前,学院各项基本办学条件如下表所示:

办学条件指标对比情况一览表

2015

2018

基本

办学

条件

指标

生师比

18

3.00

13.97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15

7.36

15.70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

14

98.00

20.84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元/生)

4000

33131.43

9995.31

生均图书(册/生)

80

39.66

85.00

检测

办学

条件

指标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0

17.75

21.51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54

397.91

84.07

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6.5

35.77

9.33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5.3

50.75

11.21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10

48.29

10.20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0

0

36.97

生均年进书量(册)

3

39.63

61.88

2、财政拨款情况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以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近年来围绕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改革,逐年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使得各项工作主动服务于教学。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院发展的经费保障,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验实训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截至目前,学院财政拨款总收入4.35亿元,其中学费收入3170万元,占总收入的7.28%;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3293万元,占总收入的7.57%;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8878万元,占总收入的20.4%;人员经费收入8914万元,占总收入的20.49%;基础设施建设拨款2.28亿元,占总收入的52.4%。

二、 队伍建设

(一)专任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成立近3年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拥有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先后通过公开招录、州内选调、自主招聘等方式引进130多名专业教师,并从省内高等院校聘请43名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授。截止目前,学院高级职称教师达59人,占高职专任教师数量的21.51%,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初见端倪;同年,学院共派遣102名教师,分别到德国巴伐利亚州罗腾堡州立职业技术学校、马来西亚伊斯兰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城市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全面提升了学院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截止目前,学院教职工总计404人,专任教师17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2.57%,其他教师232人。高级职称总计59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占全院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1.5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70%。目前师资队伍数量已基本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结构日趋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发展态势良好。

(二)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院兼职的实践教学人员。同时,随着学院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理实一体课程的不断增多,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学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和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在顶岗实习阶段,聘任能工巧匠担任实习学生的导师,共同开展教学指导。

近年来,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育理论、先进教育理念及技术、专业发展状况及前景等内容,对学院全体教职工展开专题讲座培训,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机构院校组织的各类培训进修,或赴其他院校进行考察交流学习。从而使学院职工有效得到专业培训、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全面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学院办学定位立足临夏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按照市场需求,拓展建设具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现开设应用阿拉伯语、应用外语(波斯语)、学前教育、护理、口腔医学技术、助产、医学检验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畜牧兽医、园林技术、会计、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汉语等15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达3176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确立了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五个对接”的要求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实行了以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为引导,全面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构建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贯通的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深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能力培养;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总学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面向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学院在严格遵循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地域产业发展新动态,组织讨论修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实用、前沿,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身份与工作岗位身份对接。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打造专长”三条教学活动为主线。依据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实际重构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有机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元素。在课程组合上注重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去。

(三)课程建设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立德树人作为学院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根据高职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紧扣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及“实时改进”调整机制,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高职人才。

2、以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市场与临夏地区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学院对接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实际情况,具备灵活性的特征,依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为此,学院采取了“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及“实时改进”调整机制。其中,“基础模块”针对一个职业内一群相关岗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也就是“专业通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为必修课程,各系部除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外,也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重视学生德育的养成,从人文、心理、日常生活等方面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发展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模块”强调针对市场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和从业能力的训练,追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的一致性,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立足于企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同时,坚持“实时改进”的课程建设机制,及时对接市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不断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要求融入教学之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3、校企合作,实施课程改革

学院各专业引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同时,按照“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时改进”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了以人文修养课程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以职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为主的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以职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为主的职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以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技术实践课程,并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与完善。截止目前,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都超过了50%。2015~2018学年共设定教学大纲及标准266项,开设课程266门,其中纯理论的A类课程113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B类课程131门,纯实践的C类课程28门,应用阿拉伯语等特色专业的精品课建设工作也已启动,有效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同时,根据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满足“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尤其在专业核心课教学过程中,倡导采用六步骤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扮演角色法等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构建灵活多变的互动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革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色,实行闭卷笔试和课程考核两种方式,逐步实现了灵活化的考核机制。

(四)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授课,主讲教师结构合理

学院根据“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思路,在不断加强校内专任教师自身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自2015年正式揭牌成立以来,努力扩大师资规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专业带头人及双师素质教师、外聘教师管理办法。三年来,共派遣102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逐步加强了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同时,还聘请了合作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按照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约定,成为了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承担者,初步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目前,学院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72人,双师素质教师总计116人,占39.06%,双师素质教师中专任教师71人。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各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条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施“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和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基础。

教育系学前专业与临夏州多所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及省内外三所教育集团合作,将教学法课程尽量延伸到幼儿园教学的一线,着力于学生从教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在临夏州30所重点幼儿园建立实训基地;

汽车工程系以“特点突出、合作紧密、操作便利、工艺先进、管理高效”为要求,依据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建立了临夏前进众泰4S店、临夏驰安江淮4S店、临夏车爵士美容连锁、临夏东风标志4s店和甘肃山城长安4S 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医学系以“特点突出、合作紧密、操作便利、工艺先进、管理高效”为要求,依据各医院、企业在专业学科等方面的特点,建立了包括临夏州医院、临夏州中医院、临夏州妇幼保健院以及市各县人民医院,并与兰州荣光义齿制作中心、兰州新雅洁义齿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29个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专业实训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为专业培训及职业技能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校企合作、园内融合、政行企校联动”的专业共建体制机制和“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深化人才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机制,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共建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按照顶岗实习、实训实习等不同需求,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和服务品牌,为政府、行业、企业等输送优秀人才。

四、学生发展

(一)招生情况

学院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招生工作。举全院之力,加强招生宣传,逐年加大招生投入,建立了全员参与的招生机制。学院建校之初,招生范围主要集中于甘肃省内。后经过多方调研,为迎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持西北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学院2016年起,拓宽了招生覆盖范围,逐步形成了立足临夏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覆盖范围。通过普通高考、中职对口三校生招生、“2+3”五年一贯制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种方式逐年扩大计划招生人数。三年来,学院报到人数稳中有升,平均报到率达89%以上,招生生源所占市场份额也呈现上升趋势,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三年报到率及市场份额统计表

年度

全省高职

招生人数

学院计划

招生人数

录取人数

实际

到校人数

报到率

市场占有额

2015

60590

750

750

671

89.47%

0.11‰

2016

66780

1380

1354

1160

85.67%

0.17‰

2017

71630

1719

1548

1434

92.64%

0.20‰

 

(二)在校生发展情况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紧紧围绕学院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将育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实训和学生服务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思想政治教育

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解决思政理论课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等问题。在内容方面,坚持三个结合:第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第二是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第三是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重大会议、重大节日等活动期间,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和阐释。在形式上,思政课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新手段,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外体会思政课上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亮起来”。

 

2.职业技能培养

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双证书制度(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激励并要求毕业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专业注重“实训”与“考证”的紧密结合,部分课程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涉及学生要考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有几个选考证书,鼓励学生考取多个证书。

2017年下半年对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222名学生进行中级保育员证的培训和考试,过关率高达98.14%。

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共有270名学生参加笔试,考试科目为:保教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共有247名学生通过笔试,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为91.48%。

2018年7月9日,在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学院2015届护理专业230名学生中,有213名学生的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成绩均达到合格线,通过率为93%。

2017年4月汽修专业参加汽车修理中级工考试6人,6人均考核合格,通过率为100%。

3、学生能力发展

积极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意识。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多项佳绩。例如,2016年学院的“墨色书画”社团在甘肃省优秀社团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17年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代表队在甘肃省大学生口腔医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同年,学院选拔的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甘肃赛区选拔赛中荣获三等奖。

同时,推行“实训—比赛—鉴定”递进方式,调动学生技能大赛积极性。在多年教学实训中,逐步形成“实训—比赛—鉴定”三位一体阶梯方式,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实训项目,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大赛项目,以职业资格标准提高技能大赛水平。从2016年开始,成功组织举办了两届技能大赛,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毕业生质量

1.毕业生首批就业率达标

毕业生就业率深刻关系到学院今后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前景20187月学院2015学生毕业,作为学院首批毕业生,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系部就业指导小组为首的就业联动机制,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全程追踪关注、实时更新毕业生就业状态。实施毕业生推荐和市场开拓,先后与临夏州人民医院、兰州荣光义齿制作中心、东莞定远陶齿制品有限公司、甘肃泽远教育服务集团公司、励德(深圳)幼儿教育等44家企事业机关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重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列入为必修课,做到“进计划、进课堂、进成绩单”。由于措施得力,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5%以上。

2.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对回收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的称职率给予高度肯定,满意率达90.90%。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能爱岗敬业,虚心好学,有团队精神及责任感;不少企业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整体上是满意的,并认为学院毕业生整体质量与同类高职院校比较居中上等水平,认为学院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上都是比较先进、合理的。在调查、访谈中不少用人单位给出如下正面评价:“工作态度较好”、“能吃苦耐劳,学习工作勤奋”、“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强”。

五、社会服务能力

1.启动科研工作,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学院启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在州委与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设立了食品产业研究所旅游产业研究所,相关研究工作已开始启动。作为一家新建院校,学院科研工作正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尚无专业的科研队伍,部分教学人员利用课余时间尝试性从事科研工作。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丝绸之路黄金段民族文化建设暨第六届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第一、二、三届河州牡丹文化论坛第一届临夏县牡丹产业发展论坛第九届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年会“2018河州文化论坛暨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并对相关课题做了分享发言,从而使学院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地区科研事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2.立足一带一路战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学院成立专门的对外机构——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国际处,与马来西亚伊斯兰科技大学开展长期教师互派交流合作项目。双方先后互派8名教师开展教研、学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双方的汉语及外语教学发展。学院与伊朗库姆市国际穆斯塔法大学达成了互派教师和学生协议,现已派出25名波斯语专业学生到国际穆斯塔法大学留学深造,该校也已派出1名波斯语教师到学院任教。三年来,共引进、聘请国外优秀教师5名,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填补了临夏地区外教教学的空白,塑造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外,学院还多次派遣相关负责人员前往埃及考察六所著名大学,洽谈2+2事项,力求拓宽学院外语人才的求学渠道,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相应实用人才。

3.面向地区,开展社会培训、成人教育

为提高地区技能人才的相关培训,开设临夏州第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培训鉴定焊工、电工、汽车修理工、保育员、车工、钳工6个工种资格。三年来,完成焊工、电工、汽车修理工等职业技能鉴定953人,面向全州技术工人开展岗位等级培训2259人,为促进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学院还组织专人参加精准扶贫培训、临夏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还积极参与了永靖县、临夏市、东乡县、和政县、临夏县等市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东乡县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等,为促进临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同时,成立成教科,管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辅导工作,开展成人教育工作。先后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和甘肃政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办学,共开设有24个成人函授,其中本科专业11个,专科13个。截止目前学院各类成人教育在读学生人数达370人。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以农为主,农、工、经、管相结合,以专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地方委托培养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截至目前,学院已为临夏和周边地州(市)培养各类专门人才3750名。

4.承担地方高校职责,以科研助力地区扶志脱贫

为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正向作用,发挥地方高校在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学院鼓励教职工积极投身科研事业,科研事业初步启动。三年以来,围绕地区脱贫攻坚战略,学院共完成各类科研课题立项7项,结项3项;学院现有专利专著共13项,其中主编参编著作10项,专利1项,知识产权2项;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6篇。丰富了地区经济建设智库资源,以科研助力地区扶志脱贫。

5.计划开设民族雕刻艺术专业,保护传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学院主动承担起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的责任。2017年,学院计划开设民族雕刻艺术专业,计划总投资210万元重点建设砖雕艺术实训室及大师工作室、木雕艺术室及大师工作室、民族雕刻艺术陈列室。现阶段,专业申办相关工作已提上日程。2018528日,临夏州荣获中国砖雕文化之乡称号,并将学院设立为中国砖雕文化培训基地

六、存在的问题

学院创办至今,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改善,办学规模、专业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效益初显成效,对临夏地区完善教育体系、带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作为一所新成立的高职院校,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办学经费较为紧张

    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关系密切,立足于学院作为临夏州第一所高校的办学实际,不仅应带动当地教育水平提高,更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然而,临夏州整体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经费来源,使得学院办学资金明显持紧,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今后学院将积极争取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政策,加大社会融资力度,确保教育教学经费的足额投入。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学院于2015年正式揭牌成立,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随着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就成为了学院当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学院先后通过公开招聘、州内选调、自主招聘等方式引进了一批专业教师,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紧缺问题,但仍无法满足学院不断扩大的规模及不断加强的招生力度。

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引进力度,制定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方略,力争吸引大批省内外高素质人才来学院就职,以提升学院的整体人才队伍素质水平。

3、校企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职业教育院校假如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要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这一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

作为临夏州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成功申办为协调甘肃省教育资源布局、改善临夏州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自成立至今,甘肃省教育厅及临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学院发展,学院享有着独特的政策优势。在这一条件下,学院应紧抓发展契机,加强与企业建立联系,努力与企业建立合作共赢,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从而部分缓解学院办学初期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与企业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此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院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指导教学与教材开发、培养师资队伍、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

综上,学院将结合兄弟院校及相关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学习宝贵经验,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并抓紧贯彻落实,从而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推进学院发展完善。

 

 

 

 

【打印正文】